加強國際合作 推動全球荒漠化治理

  • 中國綠色時報
  • 2022/12/23

【字體

2022年11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同蒙古國總統會談時提出“願同蒙方探討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12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提出“中方願同阿方設立中阿幹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

荒漠化、土地退化與幹旱是人類麵臨的共同挑戰。作為全球荒漠化防治事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深化履約和國際合作,持續為全球荒漠化治理作出積極貢獻。

共築東北亞生態屏障

中國沙塵天氣的境外沙塵源地主要在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其中,以蒙古國南部戈壁荒漠地區為起始源的沙塵暴對內蒙古自治區的影響最為突出,對華北、東北、華東地區的影響也相當大,是影響中國沙塵天氣最主要的沙塵源地之一。

中蒙兩國合作治沙由來已久。2012年,蒙古國荒漠化防治國家委員會秘書長一行12人訪問中國林科院,雙方就荒漠化防治技術模式等進行了交流探討。2013年以來,中國國家林業局組織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為蒙古國舉辦多期荒漠化防治研修班,促進中蒙治沙經驗互學互鑒。2017年以來,由中國防治荒漠化主管部門指導,中科院王新平教授作為技術牽頭人,在蒙古國布爾幹省南部開展中國治沙典型技術示範,治理示範麵積達27公頃,有效固定了當地流動半流動沙丘,示範區草本植物顯著增加。

設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是中國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又一實踐,有利於保障中國和蒙古國生態安全,共築東北亞治沙屏障。同時,中國有1.7萬家治沙相關企業,多分布於北方一線沙區,他們探索出的一係列適用於蒙古高原的治沙技術、模式和產業產品,有望成為幫助蒙古國平衡沙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助其構建荒漠化地區產業雛形的利器。

為推動中心設立,國家林草局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局荒漠化防治司會同中科院有關專家專程赴內蒙古自治區調研,召開專題座談會,探尋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與蒙古國在荒漠化防治合作方麵的關鍵結合點和互通互鑒點,發掘、研究備選合作項目,並會同局外事部門與蒙古國環境和旅遊部、蒙古國駐華大使館舉行中蒙林業工作組荒漠化防治專題會議,提出具體合作建議;局荒漠化防治司還就設立中心、中心名稱和原則性定位等事宜與蒙方開展實質性磋商並達成一致。

為落實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中蒙雙方初步達成意向在監測、示範、研究、產業4個方麵推動荒漠化防治項目合作。以“找準問題—示範技術—提升能力—促進產業”為路線,通過監測評估,摸清蒙古國重點生態治理區家底;開展示範培訓,提升蒙古國防沙治沙能力;進行聯合研究,以現代化手段支持蒙古國完成種植十億棵樹、治理荒漠化土地的目標;促進產業發展,著力解決蒙古國整體生態建設綜合能力不足、因生態和產業兩張皮導致其生態投入無以為繼的問題。

攜手應對全球土地退化

中國及以沙特為首的阿拉伯國家一直致力於推動全球土地退化防治進程,中國率先實現了聯合國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而沙特作為2020年二十國集團(G20)主席國,推動G20為全球土地退化設定了“4050”願景目標,即“在現有倡議和自願的基礎上,共同追求到2040年將土地退化減少50%”並為此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下設立了專門的全球委員會和協調辦公室。

設立中阿幹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是新形勢下整合中阿土地退化領域經驗成果、促進治理理念和實踐創新的重要舉措,是中阿聯合助力區域及全球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行動,是推動實現全球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與“4050”願景目標的標誌性工作。

2022年9月初,國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會同國際合作司赴中國林科院部署中心方案編製工作;9月底,國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帶隊,赴阿拉伯聯盟駐華代表處與阿盟駐中國代辦哈麥德·裘埃裏座談,雙方就在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設立中心、加強荒漠化防治合作深入交換了意見,達成了一致。

未來,中心旨在服務和增強中阿合作論壇框架下幹旱、荒漠化與土地退化領域的創新研究與國際合作,力爭成為中阿綠色發展領域的典範式合作成果,集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轉移轉化、人才培養與能力建設為一體的開放共享的國際研究機構,全球預防幹旱、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國際高端智庫,以及中阿雙方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的交流合作平台。中心將重點聚焦目前全球土地退化及防治在監測評估方法和技術共享工具方麵相對缺乏、成果轉化機製不健全等問題,整合中阿在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麵的資源,聚焦關鍵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經驗分享,為中阿雙方抵禦幹旱影響、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防治提供科技支撐、決策支持和智庫服務。

下一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主管部門將同外事外交部門通力合作,切實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的重要對外承諾,積極推進上述兩個中心的籌建和設立工作。(記者劉倩瑋 通訊員曲海華)


下一篇:“植”此青綠 成此青山